池田大作人本思想與Maslow人本哲學之比較

南臺科技大學教育領導與評鑑所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 李坤崇

南臺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康雲山

 

摘要

池田大作是一位佛教哲學家、和平運動家、教育家、作家和詩人。他是創價學會的名譽會長,並創辦國際創價學會(Soka Gakkai International,簡稱SGI),其視生命為最尊貴的存在,此為他的中心思想,也是佛教的根本精神,更是實現和平與人類幸福的關鍵。

MaslowUniversity of Wisconsin鑽研心理學時,秉承行為主義的科學精神,擷取完形心理學(gestalt Psychology)的整體論(holism),與精神分析學派(psychoanalysis)的動力觀,而倡議整體動力論 (holistic-dynamic theory),即需求層次論。其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,相信人類能超越戰爭和仇恨,而希望發展出一種能達到和平的心理學。隨後即為追尋此理想而奮鬥。

池田大作與Maslow為東西方的人本主義大師,兩人思維各有特色。池田大作人本思想包括秉持以人為中心、激發善性、運用教育啟動人道的原動力、善用文明力量開拓和平、致力和平的世界觀及闡述佛法的教育觀等六向度。Maslow主張「動機理論必須以人為中心,而非以動物為中心」,此理論自性善論出發,假定人具有內在本質,而生命的意義即在發展與實現內在本質,注重人性的整體性和人的價值與尊嚴,強調意識經驗是知識的根源,以及主張人具有向自我實現發展的能力。

綜合比較池田大作與Maslow兩人的人本主義哲學,相同之處有三,即秉持以人為中心、激發善性、運用教育啟動人道的原動力。Maslow認為生命的真諦在發揮內在本質,而發揮內在本質有賴教育,此觀點與池田大作強調運用教育啟動人道的原動力之見解一致。相異之處,主要在於前者著重人類善性的實踐,後者強調人性需求的發展觀。池田大作偏人性實踐觀,強調善用文明力量開拓和平、致力和平的世界觀及闡述佛法的教育觀,以實踐行動激發人類善性。Maslow偏人性發展觀,主張人性具整體性而非部分的組合、意識經驗是知識的根源及人具有向自我實現發展的能力,尤其是主張人類需求層次分為五個層次,其循序發展歷程如金字塔。